top of page

​教師教學理念

S__236716037.jpg
2018回家的記憶快閃活動03

教師簡介

        蔡昕璋博士的教學及研究專長包括大學生全人發展、服務學習與社會實踐、高齡者及特殊族群音樂教育、代間學習與創齡教育、社區高齡者服務人才培力等,曾獲文藝金像獎、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服務獎、木鐸獎。

        過去二十多年來陸續投入高齡者、身心障礙人士、特殊需求族群、偏鄉以及第三世界國家之社區藝術教育及生命教育公益服務,亦帶領大學生、社區高齡者進行各項社會參與及公民實踐活動,相關經驗曾赴哈佛大學、牛津大學等校分享。

        2015年起結合自身專業及校內外資源,推動青銀共學文創課程。2018年起嘗試與國際接軌,獲得日本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頒發國際文化交流賞肯定。同年,透過「微型音樂劇」開展青銀共學「創齡」(creative aging)模式,提供社區高齡者及大學生互相對話、增能、學習成長的平台;此外,因應資訊科技轉變,成立「數位創齡行動家」團隊,開展高齡者數位創齡方案,將AI技術及數位科技融入創齡教育,打造數位包容成為跨世代共學的新模式,並將生命教育、品德教育、性別教育及人權教育的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,建構具包容力與創造力的智慧樂齡社群。上述兩方案分別榮獲第五屆、第六屆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肯定。其中,「微型音樂劇」更因推動品德教育教學實踐具有創新性與深遠影響力,2025年榮獲國際教育組織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(AME)頒發卓越實踐獎(Good Work Award)。

  現為《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》以及《學生事務與輔導》總編輯,除戮力推動課室外學習的理論知識學術發展及實務經驗分享交流外,亦積極傳承自身經驗開設培力相關課程及工作坊,邀請更多年輕世代起身實踐,共同關注臺灣各項社會議題。

「藝起來玩」教學理念:

透過藝術,從心看見美麗新世界。


        「公民美學」需要持續將美感經驗帶入民眾的生活中。「藝起來玩」的青銀共學創齡課程,以社區本位(community-based)的藝術實踐、參與式藝術(participatory art)、社會投入式藝術(socially engaged art)以及服務學習(service-learning)為概念,提供社區長者以及大學生互相成長、增能的平台。

  「美感素養」係「藝術素養」(藝術參與、藝術態度)與「人文涵養」(社會關懷、人文思維)的結合。藝術浸潤社區的實踐活動中,透過服務學習的過程,服務者與被服務者能夠得到機會,共同挖掘在地文化知識,進而生成社區人文地圖。此外,更能夠引動在地共同體,促發社區在地的公共性關懷,協助參與者反思人自己、人與人、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間的關係,達成「高齡共行、青銀共學、社區共好」的目標。

106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實踐中心

studentsaffair2013@gmail.com | Tel (02) 7749-5944

© 2022 by Social Practice Center

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

bottom of page